百木园-与人分享,
就是让自己快乐。

Mysql 的Innodb引擎和Myisam数据结构和区别

先大体看一下MySQL的SQL layer层的一个架构流程:

 

 

 

 

 

对一些关键模块做一下简单的描述:

1. 初始模块:初始一些参数,比如初始myinit配置文件(在安装的根目录下)里的一些参数。

2. 连接管理模块:启动监听,监听连接请求

3. 连接进程模块:可以理解为线程池

4. 用户模块:检验用户,令牌和权限

5. 命令分发器:处理不同类型的请求

6. 查询缓存模块:做缓存处理,做查询的cache,可以理解为一个Map,查询语句为key,结果值为value

7. 日志记录模块

8. 命令解析器(parser):对于不同类型的sql语句进行处理分发,select:查询优化器,dml:表变更模块,ddl:表维护模块,rep:复制模块(主从复制),status:状态模块。

9. 访问控制:

10. 表管理模块:

11. 存储引擎接口:和Storage Engines打交道

 

直接来到Storage Engines,这讲的最多的就是引擎了,如:

Myisam、Innodb、Faicon、Memory、Archive等等引擎

 

而我们常用的是Innodb和Myisam这两种,这两种索引最直接的区别,可以从采用对应引擎而生成的数据表文件,进行对比。比如:采用Innodb引擎生成表A,采用Myisam索引生成表B。

现在可以从Mysql安装目录/data/数据库名 ,这个目录下看到有5个文件:

A.frm : 表定义文件

A.ibd :数据和索引都存储在这个文件

 

B.frm :表定义文件

B.myd :数据文件

B.myi :索引文件

 

显然,两者从文件上体验出来的区别就是,Myisam是把数据和索引分开存储在两个不同的文件里。(那其本质里的区别是什么?急啥)

 

且看,衡量一个索引的标准是什么?

就是,IO渐进复杂度,翻译成人话就是:当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,索引是否依然高效,即查询依然那么快。

 

一个索引是否高效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采用的索引结构。

Hash索引:

对索引字段做Hash计算,落到不同槽里面,有个明显的缺点是,无法做范围查询,例如 select * from data where id >1

Fulltext索引:

全文搜索索引,比如字段的值是:abcdefghijk,它就会再生成一列abcde* ,用于前缀的模糊全文搜索。

R-Tree索引:

引用的场景主要是 空间索引,比如说,美团上订电影票,就可以选择3km范围内的影院,结果就搜出来了。

 

B-Tree索引:

这个索引就是我要重点讲的索引,因为Innodb和Myisam采用的是B+ Tree 索引,而B+ Tree是从B-Tree基础上演变而来。

 

那B-Tree是怎么样的呢?如图:

 

 

 

 

 

每个节点上有一个索引(上方的数字,id的值),和索引对应的数据(下方蓝色:id, name)

 

而B+Tree:

 

 

 

 

 

上方白色的数字都为索引的key,而data全放在下面。(居于此结构,如果想知道它是怎么根据key从上到下找到对应的data的,我提供一个非常好玩的web工具,去玩一下琢磨一下。https://www.cs.usfca.edu/~galles/visualization/Algorithms.html)

 

虽然Innodb和Myisam都是采用B+Tree索引,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,如图:

 

 

 

图片

前面已经说了,Myisam引擎方式的,会把索引和数据分开存储在两个文件中,一个文件负责数据的插入、更新等,另一个负责索引的维护。如图,索引中白色的key为索引的值,下面浅绿色为data:对应数据的地址。如果多个索引就,就多个这种模式,如图,以name为索引,也是一样。

 

 

而Innodb:如图:

 

 

 

 

 

图片

上面也提到,Innodb是把数据和索引都放在同一个文件里的,那索引和数据共存的形式是:如图,白色中的为key,即使索引,当从上到下找到对应的key之后,key下面存放的就是整条对应的数据了,而不是想Myisam那样存放的是数据对应的地址了。

 

那么问题来了,Innodb多个索引的话,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,还是如上图右方,增加字段name为索引:它就会建立一个副索引树,同样的结构,白色key索引存放的是name字段对应的值,而蓝色方的data存放的是主索引树的key。

 

举个例子,当id和name都作为索引的时候,执行select * from table where name = ‘james’ ,

 

第一步会先在副索引找到key为james的data为1,1是主索引的key。

第二步再到主索引找到key为对1的数据。(select * from table where id= 1)

 

多提一句,像这种索引的方式叫“聚集索引”,理解为key和data都绑定在一起了。

而Myisam的那种索引的方式叫做“非聚集索引”。

 

对于B+Tree这种索引,讨论一下uuid和自增id。

Uuid是32位的,毋庸置疑,相对于自增id,uuid的存储空间是较大的。而且uuid为索引时,其要进行较复杂的运算,最终确定索引的key要插入到哪个位置。

 

而自增id,它符合每次加1的规则,而且规矩已经确定了,它不要做过多的运算,直接从左到右进行横向的扩展(插入),这样性能就有了差别,如图(B+Tree树的高度是固定的,为4层):

 

图片

 

 

 

 

 

即使是这样,uuid依然在一些项目依然有它市场:

自增id虽然有多个优点,但实际大型项目中却很少采用自增长id的,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uuid几乎保证了不同数据库的不同表的id唯一,可以进行数据切分合并,而自增长id只能保证一个数据库中的一张表的id唯一,进行数据库合并的话并然会因主键冲突而失败,这是一个硬伤。

 

而且有博主说:分布式架构,意味着需要多个实例中保持一个表的主键的唯一性。这个时候普通的单表自增ID主键就不太合适,因为多个mysql实例上会遇到主键全局唯一性问题

 

 

再谈谈组合索引的一些小问题

组合索引是有顺序的,叫做最左原则。什么意思呢。举个例子:

name、age、weight 这3个字段组成组合索引,name排在第1位,那么查询语句where 后面必须要有name=”value”这个条件,否则此索引是不起作用的,这叫最左原则

再引用网上的一个例子:

 

 

 

 

索引的好处就是:

1. 提高检索效率

2. 降低排序成本,索引对应的字段是会有一个自动排序功能的,默认是升序asc。

 

Every coin has two sides,它缺点是

1. 更新索引的IO量。

就是说,当插入一条数据的时候,除了插入数据的本身,还要插入该数据对应索引信息的节点,如果对应的表是多个索引的,就插入多个数据对应的索引信息节点。而且这些都是以文件类型存储在硬盘上的。

 

2. 调整索引所致的计算量,

 这个又是怎么理解呢,举个例子,像B-tree索引,在插入索引之前,都要进行计算,该索引要申请多少的空间,插入到哪个位置。

 

3. 占用存储空间。

 

 

竟然索引有坏有好,什么时候需要索引,什么时候不需要?

适合:

1. 较频繁的作为查询条件的字段应该创建索引

不适合:

1. 字段值的唯一性太差不适合单独做索引

2. 更新非常频繁的字段不是

3. 不会出现在where句中的字段不适合。

 

 

 


来源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incognitor/p/16403979.html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百木园 » Mysql 的Innodb引擎和Myisam数据结构和区别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文章